生物多樣性揭示了地球豐富多采的生命力,但它正以驚人的速度流失。這些損失對人類福祉的影響愈來愈大,而人類與自然從未如此接近災難邊緣。
時間無多──如果要令大自然回復生機,我們必須立即行動。
自1970年起,哺乳類、鳥類、魚類、兩棲類及爬蟲類動物的種群大小平均急挫了68%。
過往被問及人類活動怎樣破壞大自然時,人們一直可以理直氣壯地說:「這需要更多科學證據解釋」,但如今這已成為歷史。
淡水是人類的生存命脈,但人類活動卻令這重要資源承受巨大壓力。
提到物種滅絕,你可能會立即想起犀牛、北極熊和老虎的頭條報導。但是,你是否知道許多昆蟲、植物和微生物也正面臨絕種?
被人類當作食物的植物、動物、真菌和微生物數以千計。至於其他對糧食生產至關重要的物種──包括使作物得以繁殖的授粉者到各種滋養土壤的微生物,更是不可勝數。
大自然是否具有生命力幾乎決定了人類各個層面的健康。假若生物多樣性繼續以現時的速度流失,最終受害的只會是我們的健康與福祉。
人類幾乎所有的經濟活動都仰賴大自然。如果我們再不處理大自然喪失的危機,世界經濟就可能面臨重創,並危害數百萬人的性命和生計。
頂尖的數據模型顯示,人類有望最早於2030年扭轉大自然喪失,令世界轉趨穩定。
我們經常以為科技能為大自然喪失及氣候危機提供所有答案。但縱使科技舉足輕重,大自然本身其實也蘊藏了不少有用的解決方案。
摘錄自大衛‧艾登堡爵士的最新回憶錄A Life on our Planet(暫譯:地球生命力)。在艾登堡爵士筆下,地球既壯闊又瑰麗,雖然脆弱卻又擁有無窮生命力。艾登堡爵士除了回顧他怎樣一生奉獻予地球外,也闡述了擺在人類面前的種種挑戰。
Sara Constantino是來自哥倫比亞的年輕環保倡議者和網絡紅人。
Kiunde Waweru是一位專題作家和媒體培訓師,他相信科學故事的人性化一面。
人類對大自然日益加劇的破壞將帶來災難性的影響──不僅對野生生物種群,對我們的健康和生活各個層面也一樣。
© 2020 WWF - World Wide Fund For Nature © 1986 Panda Symbol WWF – World Wide Fund For Nature (formerly World Wildlife Fund) ® “WWF” is a WWF Registered Trademark