而根據世界經濟論壇最新發布的《全球風險報告》,這種威脅正與日俱增。這份2020年的報告首次發現,來年全球面臨的五大風險均與環境有關,其中包括生物多樣性喪失、氣候變化和極端天氣事件。
如果全世界繼續「一切如常」的經濟模式,而不去保護我們的自然資源,大自然的主要生態服務(由碳截存至作物授粉)將受嚴重影響,估計在2050年前會令我們累計損失10兆美元。
相反,若人類致力推動可持續發展,保護及修復自然,則會獲得龐大的經濟收益,預計在2050年前將達2,300億美元。
每四種人類食用的水果或種子中,就有三種依賴授粉者。不幸的是,由於氣候變化、棲息地喪失,以及疾病和害蟲的擴散,授粉者在世界部分地區正持續減少。
人類對大自然日益加劇的破壞將帶來災難性的影響──不僅對野生生物種群,對我們的健康和生活各個層面也一樣。
大自然是否具有生命力幾乎決定了人類各個層面的健康。假若生物多樣性繼續以現時的速度流失,最終受害的只會是我們的健康與福祉。
被人類當作食物的植物、動物、真菌和微生物數以千計。至於其他對糧食生產至關重要的物種──包括使作物得以繁殖的授粉者到各種滋養土壤的微生物,更是不可勝數。
全球社群在後疫情時代要怎樣為人類及大自然打造一個具抗逆力和健康的地球?世界各地的思想家及實踐家對此發表了獨到見解。
© 2020 WWF - World Wide Fund For Nature © 1986 Panda Symbol WWF – World Wide Fund For Nature (formerly World Wildlife Fund) ® “WWF” is a WWF Registered Trademark