儘管如此,與海洋及森林相比,淡水生境的生物多樣性喪失速度更快。
污染造成的生境破壞、河流和湖泊水流的人為變化、加上過度開發及採礦,只是淡水生物面臨的其中小部分威脅。
淡水魚類對糧食安全及全球數億人類至關重要。與海洋相比,河流、湖泊及洪泛平原支持着更多漁民、食品加工者及貿易商家。較小規模的漁業通常對賴以其為生的當地社區文化十分重要。
這裏是此地區的重要支柱,提供資源給超過270個本地社群及不同城市。當中包括提供各種經濟活動,由養殖牛隻至旅遊業。Elizete Garciada Costa Soares是當地社群的其中一員,她常在巴拉圭河捕撈小蟹及用作魚餌的鰭尾短身電鰻,每次都會花上幾天的時間。Elizaete說:「這裏的生活對我們來說十分滿足。我們可以吃魚,並可以透過售賣魚餌以賺取金錢,購買其他必需品。即使我們沒有足夠金錢購買肉類,我們仍可以到河流捕魚。我們會捕撈水虎魚,配以木薯粉食用。在這裏,我們從不飢餓。」
20%的耕地被灌溉,佔全球食物生產的40%。此數字還未計算為數億人提供食物的河溪漁業及在洪泛平原上種植的農作物。
這項活動單在美國已每年帶來430億美元收入。拆卸水壩可以讓遷徙魚類如三文魚及鱒魚自由地洄游,從而帶來更大收益。但是,我們也需要留意採礦及過度捕魚的問題。
牠們自行建築的水壩可以製造豐富多樣的濕地,並能減低洪水為居住在河流下游的社群所帶來的影響。牠們是少數數量正在上升的淡水哺乳類動物——牠們在英國絕種了約400年後,現在已被重新引入當地。
我們需要世界領袖採取行動,扭轉淡水生境的生物多樣性嚴重下降。
提到物種滅絕,你可能會立即想起犀牛、北極熊和老虎的頭條報導。但是,你是否知道許多昆蟲、植物和微生物也正面臨絕種?
過往被問及人類活動怎樣破壞大自然時,人們一直可以理直氣壯地說:「這需要更多科學證據解釋」,但如今這已成為歷史。
全球社群在後疫情時代要怎樣為人類及大自然打造一個具抗逆力和健康的地球?世界各地的思想家及實踐家對此發表了獨到見解。
© 2020 WWF - World Wide Fund For Nature © 1986 Panda Symbol WWF – World Wide Fund For Nature (formerly World Wildlife Fund) ® “WWF” is a WWF Registered Trademark