因氣候危機引致的海平面上升及更頻繁的極端天氣,正威脅全球多個沿岸社區。保護或修復紅樹林、珊瑚礁和鹽沼能抵禦風暴潮和侵蝕,保障人類的生命財產。
這些沿岸棲息地也是碳截存的寶庫,防止碳進入大氣層而成為溫室氣體,加劇氣候變化。
森林同樣具備這項功能。例如剛果民主共和國計劃於面積達300萬公頃的森林植樹,這預計可清除大氣中約300萬公噸的二氧化碳。
讓自然融入城市,例如綠化屋頂、綠色植生牆及植樹皆可以收集雨水、減輕污染和紓緩熱浪的影響。此外,綠色城市也可以促進精神和身心健康。
自然在保護人們免受氣候變化影響上扮演重要角色。不過,全球領袖必須立刻行動,實施以自然為本的解決方案。
全球社群在後疫情時代要怎樣為人類及大自然打造一個具抗逆力和健康的地球?世界各地的思想家及實踐家對此發表了獨到見解。
頂尖的數據模型顯示,人類有望最早於2030年扭轉大自然喪失,令世界轉趨穩定。
過往被問及人類活動怎樣破壞大自然時,人們一直可以理直氣壯地說:「這需要更多科學證據解釋」,但如今這已成為歷史。
© 2020 WWF - World Wide Fund For Nature © 1986 Panda Symbol WWF – World Wide Fund For Nature (formerly World Wildlife Fund) ® “WWF” is a WWF Registered Trademark